【恢復通關】張炳良:市民冀政府展示抗疫「終局路線圖」 倘無止境恐「手術成功但病人死去」

政治

發布時間: 2022/09/20 15:15

分享:

分享:

前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。(經濟日報資料圖片)

前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,今日在報章撰文談應對疫情,指市民與企業不能夠無止境地守下去,而不知終局所在,否則「手術成功但病人死去」,期望下月施政報告中,可展示清晰進取的「終局路線圖」。

張炳良文章以「成也新冠 敗也新冠——復常乃當前最大的政治」為題,警告政府若處理疫情不當,會嚴重衝擊社會和經濟生活,更會造成管治危機。他先重提今年初第5波疫情令香港「近乎淪陷」,形容是壓倒林鄭月娥政府「駱駝背上最後一根稻草」。

不過,張炳良指出,時移世易,疫情已有質變,當前挑戰在於盡快鬆綁、社會回常。他指出,疫情近3年,社會為抗疫已付出很大代價,市民亦已出現抗疫疲勞,質疑是否仍然值得,加上曾受感染人口比例大增,疫苗接種覆蓋面日廣,客觀上已構成一定的社會面免疫屏障,重症及致死率在下降。

他又提到,自去年後期起,原屬「強硬派」如新加坡、越南、新西蘭和澳洲,及接着的韓國和日本,都陸續鬆綁,恢復通關,社會回常,強調今天各國戰略重點多轉移至疫苗接種、控制高危者感染,同時大幅放寬或撤銷原有防控限制,為低迷的經濟重拾復蘇空間。

張炳良提醒,不應仍以2020、2021年疫情高潮時的眼光去看待今後去向,強調「總不能長期高壓處之」,否則會「使社會經濟內傷不止」。

港府一直拒絕「與病毒共存」,張炳良就指,有關說法彷彿人類處於主動,可以有選擇,但實情是病毒不斷異變去適應人類的應對,人類已揮之不去,所以「共存」是客觀狀態,而非主觀選擇,怎樣「共存」以減低人類生命生活風險,才是往後策略重點。

他續指,當政者身負重任不敢輕率定斷,須保生命又要保生計,平衡風險有時說易行難,且由於政治能量不足,更缺乏底氣去作出後果可大可小的抉擇;但他強調,現實不容許守株待兔,人們和商戶企業總不能無止境地守下去而不知終局所在,否則「手術成功但病人死去」。

HKETAPP健康台更多都市疾病影片:https://bit.ly/3cNFwr7

hketApp已全面升級,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、健康、娛樂、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Video。立即下載:https://bit.ly/34FTtW9

責任編輯:胡偉明